總結提煉堅守實體經濟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“蘇州特點”和“蘇州路徑”
蘇報訊(記者 陸曉華)黨的二十大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,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。昨天,在蘇州開幕的2022中國實體經濟論壇上,“中國制造——蘇州樣本”調研報告發布。據悉,該調研報告總結提煉了堅守實體經濟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“蘇州特點”和“蘇州路徑”,以期能夠為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更多樣本示范效應,為如何夯實實體經濟根基提供思考。
面對地緣沖突風險顯性化、全球供應鏈生產鏈重組和內生動力機制轉換挑戰,人們期待看到作為中國實體經濟重鎮的蘇州面對壓力表現如何,展現出什么樣的成色和韌性,又有哪些經驗可資全國借鑒?為此,《財經智庫》聯合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朱森第、發改委原副秘書長范恒山、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主任董云庭、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許召元等30余名專家,組成中國實體經濟蘇州課題組,就相關議題展開近半年的調查和研究,最終形成“中國制造——蘇州樣本”調研報告。
調研報告圍繞“韌性和黏性”“實力之源”“前路:挑戰與突破”三個層面展開,系統梳理蘇州制造業發展的路徑、特點和優勢,以及未來的挑戰、機遇和突破點。
調研報告提出,蘇州作為中國制造業強市,歷經農轉工、內轉外、量轉質,再到“內外聯動、共生共贏”,其發展歷程可以視為中國制造業升級之路的濃縮版。蘇州工業體系完備的優勢,和由此帶來的黏性、吸附力、韌性和彈性,還充分體現在其產業集群的發展中。作為制造大市,蘇州在傳統優勢領域,電子信息、汽車及零部件、高端裝備、紡織及先進纖維等產業集群全國知名,越來越多的先導產業集群也在茁壯成長。當前,蘇州也在生物醫藥、集成電路、節能環保、新材料等領域形成較強的集群優勢。
“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應該是繼承與迭代的關系,而非取而代之。”調研報告提出,事實上,正是由于蘇州積累的制造業基礎,才讓新興產業的生根發芽、茁壯成長成為可能,例如,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依托于蘇州的精細化工產業基礎,高端醫療器械的發展則依托于蘇州制造的精益化生產能力,而氫能、鋰電池等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在鋼鐵、化工產業的深厚積累。
調研報告提出,在應對全球產業鏈重構、創新競爭加劇以及資源整合三大挑戰的當下,蘇州尤其要在“五基”產業等領域培養主營業務突出、競爭力強、成長性好的企業,引導成為制造業的單項冠軍和產業集群中的創新先鋒,并逐步從國內走向全球,登上制高點,成為世界知名的“隱形冠軍”。
調研報告最后提出,蘇州憑著對全球產業發展的前瞻理解、獨到戰略眼光、幾十年如一日對“工業立市”的堅守,形成了獨特的蘇州制造特色,走出了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鮮明路徑。蘇州以系統性思維探路制造業轉型升級,以前瞻性眼光應對制造業未來挑戰,對于全國許多城市都將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。